另一方面,京东有浓厚的“看数”文化,这与自营电商的基因相关。
前述前营销体系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自营电商模式下有“进、销、存”三个数,在京东最为强势的采销部门,每天都要看进货、销售、库存三个数,管理层也每天都要看数,据此进行决策。除此之外,在京东,除了法务、人力等后台部门外,其他前中台部门都要背上比例不一的京东大盘交易额增长的KPI。
“过去评估某个业务要不要开展、大家考核是A还是C,只有GMV和财务指标,这导致很多短期利益至上的行为被纵容、很多资源被白白浪费。”京东零售子集团CEO徐雷说。
事实上,京东有非常多创新业务,如今来看,都是“起大早赶晚集”的命运。以智能音箱为例,京东是国内最早开始做智能音箱的公司,但现在,智能音箱市场已经被阿里、小米、百度三家合计占据九成以上份额,京东的智能音箱却几乎没有声响。
前述零售行业高管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称,在京东很多内部孵化项目都很难得到发展空间。原因在于,京东平台的资源已经过度集中,利益固化了。
“几乎所有内部孵化项目都要进入到京东最强势的自营平台体系中,去获取流量等资源,但是相关考核机制却不会因此而变。除非一把手强推,掌握资源的自营体系并没有动力去支持创新业务。京东内部沟通成本高是行业公认的。”
“京东APP首页每一个小位置都关系着一整个部门的KPI。”一位前京东员工说。
刘强东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2015年3月份,他曾解释为什么要将京东到家从京东商城独立出去,成立全资子公司,原因就在于京东商城的利益已经太固化了。
“过去京东到家一直在京东商城底下,两年搞不出来,为什么?不是模式有问题,每次一问,下面总会有各种理由,各种问题。其实是我犯的错误,不该让京东商城去做这事,要独立团队出来做,京东商城没有动力做。商城发展这么快,随便找个商业品类,合作紧密一点,一年10个亿销售额就出来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带给你的都是成本,没有利润,商城愿意做吗?当然不愿意。”刘强东说。
独立后的京东到家在2016年与达达合并,目前估值达到300亿元人民币。但在京东到家之外,还有大量创新项目未必能得到刘强东的重视与强推。遗憾的是,京东也并没有很好地在组织架构和考核机制上解决商城利益集中化的问题。
对比来看,阿里在组织架构上更为灵活,更具创新活力。“拥抱变化” 是阿里的口号,员工必须无条件随时接受调岗,各个业务线的高管也变动频繁。
在阿里2013年的一次架构调整中,马云曾将整个集团分为25个事业部,发展最为迅猛的淘宝网也被拆分成为数个事业部,就是为了解决淘宝利益集中化的问题。新架构下,组织更为扁平,各个事业部可以自主决策。“我们希望自己是最持久,最具活力的公司。”马云在解释调整原因时说。
“阿里结构是打散的,各种新项目快上快下,生的快死的也快。但是京东,生的快后面就没消息了,也不知道验证成了还是没成。”前述零售行业高管认为。
将组织拆散、扁平化的好处在于,可以给更多年轻中层发挥空间,激发内部创新活力。在阿里,85后蒋凡入职4年即担任淘宝总裁,又在近期兼任天猫总裁,成为阿里体系内涌现的年轻管理层的代表。
相较阿里,京东此前在组织年轻化及人才梯队建设上有所不足。在京东,当前占据核心管理位置的多数仍是跟随刘强东多年的老将。
“京东的一线员工很渴望创新,因为有创新业务的话,他们就有上升和发挥的空间。”前述接近京东核心层的人士说。